個人認知的「知道」與事實上的「知道」可以組成四個不同的象限,這是在惠鴻時學到的~
這也許不是什麼很大的道理,可是幾乎什麼事都可以套用,身為一個顧問是需要常常回到這個簡單的原則上面來檢視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有了解了客戶的需求,或者是對事實及假設條件的認知有無不平衡出現,知知為知知,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第一個象限「我知道『我知道』」很容易了解,當我們對一件事有通透的了解時就是處於這個狀態,簡單的例子來說,在台灣的大家,看到綠皮花紋的水果,應該都會很直覺的說出是「西瓜」,那是因為我們都有徹底了解過這個東西(就是吃過啦!),但當我們第一次看到正方體的西瓜時,大家是否還確認那個東西是西瓜?
第二個象限「我知道『我不知道』」是在說我們對自己的知識跟認知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判斷並且面對這個世界上的確有我們不知道的事,而可以並且用一種客觀理性的角度去分析事實,這應該是所有做為顧問第一個要面對的,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即便在業界或特定領域打滾了很多時光,碰上一個新的問題時,還是要讓自己冷靜下來看看整件事,我們身處的地位是第一或是第二象限,舉例來說,有次參加匯豐汽車的專案會議,會議中不斷提到「PDM」這個名詞,對於一個導入ERP的顧問來說,PDM可能是Product Data Management,用以記錄產品的生命歷程(Life Cycle),可是當客戶提到這只是一個記錄零件資料的系統時(Parts Data Management),我們便需要有一個認知是:我不知道客戶這個系統是要做什麼。在這個狀況下,我們就必須要放開定見,先蒐集客戶的想法再做其他的動作,而不是直接把我們知道的系統規格直接套在客戶身上。
第三個象限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這不只是對一個顧問而已,對我們所有其他的人來說都是一個很不好的狀況,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們很容易做出不正確的判斷,影響整個專案或是某個事件的發展,舉例來說,看到1+1,大家都會很自然的說「一加一等於二」,但也是有人會說是國字的「王」,端看這個問題的原始問法是怎麼問,問問題的人想得到的是什麼樣的答案,所以回答一個問題是需要假設與限制條件的綜合判斷,在不了解的狀況下就應該繼續追問:那這是一道數學題目,或者是一個益智問答?這是要回答一個數字,或者是一個文字?諸如此類,這是我們最常犯的一個錯誤,以為我們自己知道,但是事實上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花時間深入了解你的客戶。
第四個象限是「我不知道『我知道』」,基本上這個是屬於個人表現的問題比較多一點,當我們對自己不夠了解的時候,很輕易的就否定掉自己的可能性,雖然大體上來說不會影響到事件的發生,但是今天若是一個緊急的狀況發生時,我們可能會錯過第一時間處理的機會,只因為我們不知道其實自己是可以解決的,或是我們常常沒有辦法很具體的回答一個做事的方法,但其實我們都已經在做了。
在惠鴻我學到的部分大概還止於「我知道『我不知道』」,從原本一個以為什麼都了解的小主管,到可以勇於跟顧客溝通「我不知道」的顧問,其實是走過一段不短的路,畢竟現實的專案中狀況層出不窮,很難用1+1=2這樣簡單的邏輯去判斷所有的事,所以在導入一個系統或是完成一個顧問服務的過程中,我們其實很常碰到不知道的狀況,這種時候其實我們就不需要硬去回答那些問題,否則會有很大的風險掉到「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的框框裡面,不管是對客戶或是對我們自己的成長都不是一件好事。
回歸原點,警覺是智慧的開端,開始思索自己是否真正的了解事實,將會成為打開我們封閉已久智慧之門的鑰匙,門開了,裡面的東西才能出來,外面的東西才能進去,有交流才會有進步,下次再要回答其他人的問題時,別忘記停下個一秒鐘想想自己目前是處於什麼象限,該用什麼方式來處理這個問題,以達到一個更好的結果,大家加油!
第一個象限「我知道『我知道』」很容易了解,當我們對一件事有通透的了解時就是處於這個狀態,簡單的例子來說,在台灣的大家,看到綠皮花紋的水果,應該都會很直覺的說出是「西瓜」,那是因為我們都有徹底了解過這個東西(就是吃過啦!),但當我們第一次看到正方體的西瓜時,大家是否還確認那個東西是西瓜?
第二個象限「我知道『我不知道』」是在說我們對自己的知識跟認知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判斷並且面對這個世界上的確有我們不知道的事,
第三個象限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這不只是對一個顧問而已,對我們所有其他的人來說都是一個很不好的狀況,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們很容易做出不正確的判斷,影響整個專案或是某個事件的發展,舉例來說,看到1+1,大家都會很自然的說「一加一等於二」,但也是有人會說是國字的「王」,端看這個問題的原始問法是怎麼問,問問題的人想得到的是什麼樣的答案,所以回答一個問題是需要假設與限制條件的綜合判斷,在不了解的狀況下就應該繼續追問:那這是一道數學題目,或者是一個益智問答?這是要回答一個數字,或者是一個文字?諸如此類,這是我們最常犯的一個錯誤,以為我們自己知道,但是事實上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花時間深入了解你的客戶。
第四個象限是「我不知道『我知道』」,基本上這個是屬於個人表現的問題比較多一點,當我們對自己不夠了解的時候,很輕易的就否定掉自己的可能性,雖然大體上來說不會影響到事件的發生,但是今天若是一個緊急的狀況發生時,我們可能會錯過第一時間處理的機會,只因為我們不知道其實自己是可以解決的,或是我們常常沒有辦法很具體的回答一個做事的方法,但其實我們都已經在做了。
在惠鴻我學到的部分大概還止於「我知道『我不知道』」,從原本一個以為什麼都了解的小主管,到可以勇於跟顧客溝通「我不知道」的顧問,其實是走過一段不短的路,畢竟現實的專案中狀況層出不窮,很難用1+1=2這樣簡單的邏輯去判斷所有的事,所以在導入一個系統或是完成一個顧問服務的過程中,我們其實很常碰到不知道的狀況,這種時候其實我們就不需要硬去回答那些問題,否則會有很大的風險掉到「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的框框裡面,不管是對客戶或是對我們自己的成長都不是一件好事。
回歸原點,警覺是智慧的開端,開始思索自己是否真正的了解事實,將會成為打開我們封閉已久智慧之門的鑰匙,門開了,裡面的東西才能出來,外面的東西才能進去,有交流才會有進步,下次再要回答其他人的問題時,別忘記停下個一秒鐘想想自己目前是處於什麼象限,該用什麼方式來處理這個問題,以達到一個更好的結果,大家加油!
8 則留言:
回歸原點是個好的開始。
試著思索這個問題:在真實世界中,是否存在著單純的事實?若真實的「事實」皆複雜,那麼「知」與「不知」是否存在著簡單的界線?
好像愈來愈哲學了。
呵呵呵,coach不虧是coach,小弟佩服~
簡單的界線應該是存在的,端看當事人的智慧,外在的世界中「事實」皆複雜,我輩平庸之人靠資訊與知識來判斷,高人則運用智慧。
當我們看到一顆蘋果的時候,我們怎麼知道那是一顆蘋果?真的是一顆蘋果嗎?還是大腦的一個訊息而已?「事實」上的認定,都是人為加工過的「認知」,當「認知」多了,心靈就封閉了。
還是應該傾聽自我內在的聲音,但這聲音要悅耳,還需要歷史文化的鎚鍊,再加上藝術的薰陶...。
看來在LevelOneA的討論模式也飄到這兒來了,讓我們猜猜看什麼時候Ivy會被吸引過來這兒,並帶來新的刺激~ 哈!
這樣看起來,LV1的課程對我們這些沒被藝術薰陶過的來說,好像蠻辛苦的耶... >"<
像我這樣還被層層枷鎖綁住、對音樂還無法直接去感受的人來說,適合去上嗎?還是有什麼是我可以先行『自修』一番的?
我覺得人的成長,就是一種從簡單到複雜,再由複雜回歸簡單的一個過程。
當我們小的時候,由於認知的能力有限,只能用一些簡單的方式來認識這個世界。例如二分法、好人與壞人。等到我們漸漸長大之後,發現這個世界其實沒有想像中的簡單,原來黑與白之間還存在著灰色的地帶,我們所認定的好人也可能會做出壞的事情,因此原先的價值觀受到嚴厲的挑戰,我們也開始學著用複雜的眼鏡來重新認識這個世界。
只是,如同人軒所說『我輩平庸之人靠資訊與知識來判斷,高人則運用智慧』,智慧的高下取決於系統思考範圍的廣度,我們平庸的人眼光還無法超脫系統之外,因此總覺得所接收到的訊息雜亂無章、沒一個準兒,所以覺得外在的世界盡是複雜、難以理解。而所謂的高人他可以從更高的層次來看這個世界,他知道系統的來龍去脈、也知道裡頭的人是如何的互動和影響,因此對他來說,這是個一切都有脈絡可循的簡單世界。
呵呵,不知道有沒有離題了,純粹是針對某點有感而發而已。:P
首先,LevelOne絕對不是老少咸宜的,基本上要肯寫作業才能來.. : p
如同守仁老師在上課過程中分享他的博士班作業一樣,教授出作業都是有用意的,可以等可以慢慢寫,可是一定要去做才會有體會,這是我在LevelOne一個體會,願意動手去做做看的朋友不管是懂音樂不懂音樂都很適合參加,Coach會帶大家用最低門檻進行創作;反之,不想寫作業的朋友我就會請他想想看了,花了時間花了金錢還是希望能夠得到一些什麼,而且這是一個學習的團體,任何一個人都有可能會影響到團隊學習的效果~
講是這樣講,不過有來上課的,基本上都會忍不住要寫作業滴~ ^^
哲學的部分其實也沒有那麼難的,推薦大家去把「駭客任務」看懂(第一、二集,動畫版,再加上第三集),也許會能夠有一些體會。
ㄛ喔~~好難懂呀!><
不過 我想
在匯豐的每個人大概都是處在
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ㄧ切都是不知道-_-|||
突然想到回公司發名片的時候也有發匯豐的諸位大爺 : p
and, 聽說我的名片背面是有blog url的~ ^^b
我...借我轉貼在我的地方,讓我隨時提醒自己,謝謝!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