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貝老先生的九號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喜好,而且這個故事可以從小時候講起,從前最愛拿直笛吹「快樂頌」,雖不知道是貝老的作品,但是拿起笛子永遠是吹這一首,因為這好像是少數一隻手就可以吹奏的曲子(其實還是有一個音吹不到),直到長大有次參加了EMFA的課程,聽到「原版」該有的樣子,才驚訝原來我所認知的拍子是改編過的,少了一個讚嘆的情緒,也第一次知道了這曲子不是青天高高白雲飄飄這樣的詞,而是有著對萬物偉大讚揚的豪情,於是乎,我真的愛上了這個曲子。
這三四年來,不管是在水管或是買CD回來聽,我自己也數不清楚聽了幾次,而且也聽了很多不同的版本,還看了外傳類的小品電影(Copying Beethoven),真可說是愛不釋手(現在也依然在聽),於是乎今年在起起落落中到了尾聲的同時,想給自己一點犒賞,就給自己買了張音樂會的票,想現場聽聽看這偉大而且是我最喜歡(也是少數我知道)的交響曲,這是既上回在台大聽露天音樂會來的第二次,覺得自己很幸運也很幸福。
該怎麼說呢,上次在台大聽得是NSO配上合唱團,這次的則是樂興之時,老實說我是比較喜歡NSO的版本,因為今天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對於室內場地的期待太高,聽起來反倒沒有上次聽室外那麼興奮,我坐在第18排的位置,理應是面對舞臺很中間很棒的點了,怎的聽下來覺得balance有點怪,像是EQ重音調太多,很多音都糊在一起,有幾個段落木管的聲音又不夠甜,然後不知道是長號還是喇叭有點出包等小狀況,再加上樂團配置可能本來就人數上比較少,聲音比較薄,定音鼓一下去是很震撼,但卻像是突圍而出的炮彈一樣,咚咚咚的直通耳膜。
其實這些小東西並不是真的影響這麼大,唯有一點我真的是沒有想到,在大合唱的部分為什麼歌詞譯成了中文在唱呢?這這這,這突然讓我聽起來有點...愣住了,原文的歌詞是首詩來著,當然有其韻律節奏,貝老先生把他納到曲子中來唱,應該也是有其恰恰好的地方,我當然同意有中文翻譯大家在聽的時候會更能領會貝老先生想要表達的想法,但是唱中文版本的對我來說還是聽得直皺眉頭,看來我真的不夠融入整個音響氛圍,但這種卡到的感覺也是來自於演出者的嘗試,還有調整空間我想。
我對於這首貝九有著一種奇怪的期待,希望有一天能有一場演出是可以讓我再次把眼淚噴出來的;謝謝貝多芬,謝謝樂興之時,也謝謝自己一年來的辛苦與努力,來年要更拼命唷!加油!
這三四年來,不管是在水管或是買CD回來聽,我自己也數不清楚聽了幾次,而且也聽了很多不同的版本,還看了外傳類的小品電影(Copying Beethoven),真可說是愛不釋手(現在也依然在聽),於是乎今年在起起落落中到了尾聲的同時,想給自己一點犒賞,就給自己買了張音樂會的票,想現場聽聽看這偉大而且是我最喜歡(也是少數我知道)的交響曲,這是既上回在台大聽露天音樂會來的第二次,覺得自己很幸運也很幸福。
該怎麼說呢,上次在台大聽得是NSO配上合唱團,這次的則是樂興之時,老實說我是比較喜歡NSO的版本,因為今天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對於室內場地的期待太高,聽起來反倒沒有上次聽室外那麼興奮,我坐在第18排的位置,理應是面對舞臺很中間很棒的點了,怎的聽下來覺得balance有點怪,像是EQ重音調太多,很多音都糊在一起,有幾個段落木管的聲音又不夠甜,然後不知道是長號還是喇叭有點出包等小狀況,再加上樂團配置可能本來就人數上比較少,聲音比較薄,定音鼓一下去是很震撼,但卻像是突圍而出的炮彈一樣,咚咚咚的直通耳膜。
其實這些小東西並不是真的影響這麼大,唯有一點我真的是沒有想到,在大合唱的部分為什麼歌詞譯成了中文在唱呢?這這這,這突然讓我聽起來有點...愣住了,原文的歌詞是首詩來著,當然有其韻律節奏,貝老先生把他納到曲子中來唱,應該也是有其恰恰好的地方,我當然同意有中文翻譯大家在聽的時候會更能領會貝老先生想要表達的想法,但是唱中文版本的對我來說還是聽得直皺眉頭,看來我真的不夠融入整個音響氛圍,但這種卡到的感覺也是來自於演出者的嘗試,還有調整空間我想。
我對於這首貝九有著一種奇怪的期待,希望有一天能有一場演出是可以讓我再次把眼淚噴出來的;謝謝貝多芬,謝謝樂興之時,也謝謝自己一年來的辛苦與努力,來年要更拼命唷!加油!